茶文化中华特产网

中华特产网
汇集全国生活信息,旅游景点大全,生活百科知识

利津水煎包

利津水煎包的基本介绍利津水煎包是山东利津县颇具特点的地方名吃,利津水煎包因制作工艺中有“水煮油煎”这一工序,加之工艺成熟于利津,故名为利津水煎包。制作时,用的一个初夏的满月大的盘子盛装的,水煎包皆是圆柱形的,齐齐地立着,像一顶顶小型的厨师帽...

利津水煎包的基本介绍

利津水煎包是山东利津县颇具特点的地方名吃,利津水煎包因制作工艺中有“水煮油煎”这一工序,加之工艺成熟于利津,故名为利津水煎包。制作时,用的一个初夏的满月大的盘子盛装的,水煎包皆是圆柱形的,齐齐地立着,像一顶顶小型的厨师帽,皮表呈麦黄色。包子散发出一股子质朴的面味,浑厚的猪肉和辛辣的葱味。我以为有关面食,其美好与否,第一便是要有面味。面味是麦子的本质的信息,它里面有阳光的芬芳。猪肉和葱,则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芳香属性。

吃的时候,用筷子把利津水煎包拦腰夹起,咬下水煎包的上端,口中感觉面是为发面,泡松柔软,亦具弹性,当然这才是揭开了序幕,或曰揭开知道读利津水煎包的盖子。下面是用视觉与嗅觉深刻考察水煎包的内部,是为肉馅、葱、韭菜、胡椒粉、姜末,也略约有的粉条。继续往下吃,中部是馅与面的混合体,味道深入了一层。再继续往下吃,馅中就有了一些汤汁,浓厚得多的味道开始绕舌回环,悠然绵长。吃到底部便是抵达吃利津水煎包的高潮。水煎包的底部一半是绵软,一半是焦脆,透了油的。底便是焦香的,它在满足食者的品味之后,再度提供焦脆柔甜及素常喜欢的爽心的咀嚼齿感。到这时,品味一个利津水煎包的经历已经完成大部,剩下的是持续肯定的时间细细回味了。

利津水煎包菜、食同体,咬下水煎包的上端,皮泡松柔软且具弹性,馅中有一些汤汁,顿时肉汁四溢、油而不腻、口味饱满,到最后伴着香飘四溢的馅香“嘎吱嘎吱”大嚼焦黄焦黄的油底,浓厚的味道开始绕舌回环,叫人颊齿留香、百吃不厌、回味无穷、无法抗拒。

商品特征

利津水煎包以精心选料,科学搭配,精心制作成为具备黄河口浓郁特点的美食,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集焦脆,嫩软,馅多皮薄,香而不腻,酥而不硬于一体,堪称面食佳品。

历史民俗

利津水煎包其前身为煎包,与目前的“锅贴”相仿。清代光绪年间传入利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先是由利津县城西南半壁店子姓刘的人家经营,后在利津各村镇出现,期间以盐窝镇尚乐安经营的煎包最为出名。民国5年(1916),利津县城西街刘明远、刘凤刚父子在利城西街繁华地段开设“茂盛馆”食肆,并聘请尚乐安与之联营。后来刘凤岗在尚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革新,由煎包改为水煮油煎,其口味大为改变,深受大家欢迎,一时名扬鲁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进步好,历程战乱后的茂盛馆重新开张,擅长同意新思想的刘凤岗以保障水平,薄利多销不断发展市场,扩大影响力,以“个大肉肥、香而不腻”等特征占领小吃市场并形成公认的正宗地位。

做法

利津水煎包的做法不太繁琐,先发其面,再剁其馅,捏成圆柱状的包子,置平锅一口,燃猛火一炉,水煎包口朝下搁置,灌入面糊水淹至水煎包顶端,盖上锅盖,此乃为水煎是也。翻个。至水渐干,锅底始有炸响,便改文火细烤,汤汁收尽之后,揭起锅盖,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麻油,以油煎至起焦壳止。全程制作约十五分钟,起锅,搁置于圆盘之内。其制作过程都要经过煮、蒸、煎三个环节。

煮:用平底铁锅,锅底擦油,将生包口朝下依次排列锅内,每锅50个左右,加热后,将调好的面浆水均匀浇入锅中(要漫过包子)大火细攻。

蒸:当浆水只剩三分之一时,用长柄铲子将包子逐个翻转过来,盖上锅盖,文火细烧热蒸。

煎:当浆水收尽时,用专用油壶沿包子间的缝隙注进豆油或香油,细火烧煎,看准火候,当令出锅。

利津水煎包的获奖荣誉

2007年8月,利津水煎包的传统手工技艺被评为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4年11月,利津水煎包在获得东营十大菜点之后,又获得山东商务厅举办的“美食山东——十大特点家常菜大赛金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华特产网 » 利津水煎包:https://www.zsoute.com/news/202501/27/614.html